马阿宁:明清铁岭卫城的盛与衰
铁岭城邑始于辽。地处东北“极边”。明中晚期,朝廷极其重视北疆军事防御。不惜人力财力大修戎备。明天顺年间,华盖殿大学士陈循诗赞:“朝廷文教武卫备,势大谋深古来少”。明万历间,辽东总兵李成梁“帑金十万”铸就的铁岭卫城繁华“反胜内地”,名噪一时,以军城、严城著称。但是,五十年后的清初,卫城由盛转衰。清廷原湖广道御史、河北流人郝浴在诗作中叹其为“风雨愁歌”的“百尺空城”。
原本繁华的城邑因何成“空”?本文试述因由。
图一 明铁岭卫(辽银州)
一、渤海迁民城邑始 明廷设卫驻军兵
银州古城 有明确文字记载的铁岭城邑之始是公元928年。时名“银州”。是由原渤海国银州府民南迁此地,以原名命名的徙民城。
公元926年,东契丹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将位于黑龙江境内,原渤海国越喜故地怀远府的富州“以银冶更名银州”。是年辽太祖病故。阿保机次子辽太宗耶律德光继位。天显元年(928),辽太宗采纳东丹国丞相耶律羽之建议,将东丹王、原太子耶律倍(阿保机长子)的镇国(封地)—渤海国(东丹国)遗民大批南迁。其中,渤海国越喜故地怀远府银州府民(原名富州,今黑龙江省鹤岗市以西西林一带),迁至辽宁地区沈阳北至开原之间的铁岭一带,置城邑,仍以“银州”名之。(原富州,更名银州仅两年被迁徙)。金时,银州废改置新兴县,属咸平府;元复名银州;明置铁岭卫;清康熙三年(1664)废卫置铁岭县。1946年始置银州镇。1979年撤银州镇置铁岭市(县级市),隶属铁岭地区。1984年撤铁岭地区置地级铁岭市。原县级铁岭市改置银州区。至今。
图二 奉集堡遗址(转自网友寻史阁)
铁岭卫城 铁岭卫,迁徙地名。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迁至辽代的银州古城。仍用原名“铁岭卫”,银州废。
铁岭卫原属北元王朝辖设的一个军事组织的卫所名称,故址设在原朝鲜境内江原道南山南一带的铁岭山下,守卫着辽东与朝鲜的疆界线。以属地自然实体铁岭山而得名,寓意为险固的关隘。明朝立国后,太祖朱元璋原主张依元朝旧疆界置驻铁岭卫,但遭到高丽辛禑王朝反对。辛禑王多次派使者向明朝上表,争夺铁岭卫一带的辖属权。朱元璋顾虑到应以灭北元残余势力为主,加之元王朝所设铁岭卫管辖疆界远离中原,驻守军队供给运输艰难。于是,先后两次下令将铁岭卫内迁。一迁辽东奉集堡(明代军事要塞。今沈阳苏家屯塔山社区一带);二迁古银州城(今银州区)。仍名“铁岭卫”,属辽东都指挥使司。《明实录》有载:“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辛丑,置铁岭卫指挥使司于奉集堡。徙置三万卫于开元。先是诏指挥佥事刘显等至铁岭立站,招抚鸭绿江以东夷民。二十六年(1393)四月徙辽东铁岭卫于沈阳、开元两界古银州之地”,“即今治也”。
图三 清末铁岭古城东南城墙及魁星楼 (选自《铁岭老照片》)
二、辽东整饬增戎备,铁岭繁华顺势兴
明正统年间,朝廷拨银整饬辽东镇戎备,为铁岭卫城的日后繁华奠定了基础。
嘉靖以后,铁岭卫原汎河铺、懿路增设千户所城;周边修筑数十座堡城、墩台、烽燧。至万历中期,沿边军事设置已成规模,辽东明边墙(长城)的军防网络日趋严密。随着屯垦驻军、家眷、戍边人犯增多,马市边贸兴起,生活物资、军务配备需求随之增长,促使卫城内外各行各业生意兴隆,军城繁华达到鼎盛。
凡河所城 汎河千户所城是明铁岭卫设置最早的千户所城。
铁岭卫移至古银州四十四年后,辽东前卫屯人毕恭受到朝廷重用,出任辽东指挥使司指挥佥事。明英宗正统初年(1437),为加强辽东北部长城线的军防边备,毕恭向朝廷上疏言及五事。其中之一,就是建议“积极设立攻势防御体系”。在沈阳中卫的蒲河铺、铁岭卫的汎河铺两地设千户所城,筑城屯兵。提升开原至沈阳之间铁岭卫的军城实力。是年八月,明英宗朱祁镇批示兵部及总兵议行其建议,并尽数采纳:“命沈阳中卫界内置蒲河千户所;铁岭卫界内置汎河千户所……”一应事项均由铁岭卫卫官辖制,并分担一部分屯兵、造办、堤备等军务。由此,汎河千户所成为铁岭卫设置最早、最得力的军事所城。
东西长城 辽东镇打造东、西部两段明长城,完善边墙防御体系。明正统十二年(1447)前后,毕恭提出的关于“广开屯田,修建西段边墙”的建议也被朝廷采纳。在新任提督辽东军务王翱支持下,毕恭根据实战经验制定出用城墙、堑壕把分散的城堡烽燧连接成网状防御体系的计划。利用各地不同地势、水土情况,交叉设置屯、堡、烽、堠。“形成网格化纵深预警防御体系”。完善铁岭卫、开原三万卫、辽海卫东、西两段明长城。一段在辽河流域西部,俗称西边墙。防御西北方面的蒙古贵族瓦剌、鞑靼部。一段在辽东东部,俗称东边墙。防御东北方向的女真兀良哈、叶赫、建州等三卫。两段明长城分别在铁岭、开原两城的东、西侧向北延伸,在昌图境内镇北关一带衔接,完成U形长城线的底部合龙。
一段时间里,辽东镇财厚兵强,社会秩序安定。明廷允许游牧民族在边墙外一定范围内“近边、寄居、驻牧”;开元开设三关三市,方便女真等少数民族以马匹、野生土特产品入市交易,换取生活用品及农耕器具。然而,正统十四年(1449)发生的土木堡之变,打破了明廷上下的暂安。朝廷对辽东镇西起锦州、北镇;东至宽甸、抚顺;北至铁岭、开原的边备防御更加重视。
明天顺元年(1457)在“夺门之变”中,江西泰和澄江人、官至一品的原华盖殿大学士陈循被杖责一百戍边铁岭。期间,他赋诗记述了战事频仍下的民间哀怨,以及明廷对北疆文教武卫的重视:“朝廷文教武卫备,势大谋深古来少。藩夷切莫犯边疆,吲兹兵阵名云鸟”“胡人无家时近边,往来射猎为桑田。衣食鸟兽皮与肉,不识道理唯畏天”“虏骑惊营夜遁弃,唯遗辎重乱纷纷”;“嫁夫三日夫从军,妾泪洒夫马足尘”。
随着明长城防御体系的渐趋完备,铁岭卫、开原三万卫、昌图辽海卫等处三面受敌。尤其是西边墙地处辽河套东,将辽河水运暴露在外。“三卫夷人(兀良哈)肆意侵略。边墙为害较前更甚”“夏旱水浅,敌骑兵得渡也。冬寒冰冻如履坦途,抄掠人畜,无敢耕作”。明弘治六年(1493),将军邓玉等人提出应尽快改革、补救边墙缺陷。虽未得到实施,但明廷投资整饬辽东、辽西戎备的力度有增无减。图片出自《李成梁及其家族》
繁华军城 明代铁岭卫是一座军城。嘉靖(1522)时,城邑已成型制。城墙砖面土芯。周长两千余米。墙高二丈。城门四座。东西南北各门名曰:抚夷、承恩、庆云、威远。另有四座角楼。城墙外有护城河环绕,河宽近十米。明隆庆元年(1567),李成梁升任副总兵后,先后奉调协守辽阳、擢升都督佥事、代理总兵等职,挑起了镇辽重担。万历八年(1576)后,他请筹资金,加固城垣,整顿边地守军,增强战斗力;获朝廷恩准赐修李氏家族墓园两处(民间俗称新坟、老坟);在卫城东门外筑建看(万)花楼,连接李氏豪宅、花园“附郭十余里”。是时,铁岭卫城名气远扬,风光无限。商贸、经济、文化之繁华程度堪称有明一代铁岭历史之最。此时的铁岭卫,城池不大,内外驻军颇多。有资料记载:卫城驻守兵将最多时达五千余人。另有随军家眷及被贬的充军人犯等。清人王一元在私家笔记《辽左见闻录》中,记录了一段采访故老之言:“万历初,辽东全盛。铁岭一卫世职至数百人。城中皆官弁宅第,无复兵民。居地复以卫城窄隘分处城外。平辽伯李成梁父子五人相继掌兵柄,劲卒数万,雄视绝塞。附郭十余里,编户鳞次,树色障天,不见城郭”“铁岭东门外为平辽伯李成梁别墅,台榭之盛,甲于一时”。而最
令人瞠目的是妓女达两千多:“妓者至二千余人。以香囊数十缀衫系袜带两端贯以珠宝,之费至三四十金,数步外即香气袭人,穷奢极丽。每未申时,夹道皆弦管声矣……
军民效之。繁华反胜内地……”从以上王一元记述可知,当时,由军事需要及武力配备导致的繁华异景,使这座边塞小城名噪一时,“繁华反胜内地”。有诗述及盛况,云:“忆昔生平辇至时,五千貂锦竞称奇。啼花雀飐金钗影,醉月人翻玉树词”。
元明易代后,为加强对东北的统治,明廷成立专门管理辽东地方军事行政事务的机构“辽东都指挥使司”,下辖辽东的两座镇城、五座路城,二十五个卫城。“总辖辽东诸卫兵马,修治城池,以镇边疆”。
铁岭卫城位居“明季极边”,是明廷设在辽河东北部阻控游牧民族深入内地袭扰抢掠的军事重地之一。东有驻跸、龙首二山,绵延数十里。南至汎河有关隘“土口子”;“柴河逼于城北,辽河绕于城西,一旦有事,攻守皆宜”。北关隘有山头堡,即“古之山头关,在山头堡之南岗上险要非常”;城西二十里镇西堡有养马堡,是辽金时期弘义宫斡鲁朵驯养战马的地方。“沿土边一带北枕大台山,面辽河又环绕东、南、北三面,亦颇具形势”。
明廷先后选派官员毕恭、李承勋、张学颜、李成梁等大修辽东戎备,增筑边城台堡,历时百年以上。首当战略要冲的南迄山海关,北至路城开原、卫城铁岭,还有东部增修的宽甸六堡等。其坚墙严壁进可攻,退可守,固若金汤。史志记述为:“辽左自山海关直至开、铁,每三十里即筑一城,势如连珠。明季边防旧制也。昔皆列兵戍守”“万历元年,土蛮深入境内……李成梁率师御之。大破敌众于镇西堡。乃增筑长边,以严守御”。李成梁就任辽东总兵官后(1570),与新任巡抚张学颜默契配合,“大修戎备,甄拔将校,收招四方健儿,给以厚饩,用为选锋,军声始起”。明廷多次拨库银屯兵养马,锻造武器。沈阳中卫以北铁岭、开原、辽海三卫所辖疆域堪称辽东镇东、西边墙上布控最坚固、最严密的军城。因而,郝浴诗赞:“故李将军此用兵,帑金十万铸严城”。“帑金十万”是诗人的泛指、是虚数,但是,明廷为修筑沈北三卫长城,铸就严城,投入了大量帑银却是无可争议的事实。清康熙朝进士王一元曾慨叹:“明季防边至周且备,不知费几万万金钱……矣!”
据一些散见资料粗略统计,明廷用于增修辽东防御设施的库银约百万两以上。仅正德年间,一次就拨付帑银四十余万两增修开原铁岭一带的卫所墩堡。许多军事设施地名至今尚存。如:开原中固附近的古关隘“山头堡”;镇西堡镇大台山向西南的“老边壕”。(又名老边墙,今多为县乡路堤、路基)经蔡牛、阿吉两镇蜿蜒至沈阳界。沿途有明代墩台遗迹及地名十余处。如:镇西堡镇三公台;蔡牛镇东贝河、增盛堡、大青烽火台(暗瞭台)、大台烽火台(古称喜鹊窝);阿吉镇陈平南山烽火台(据专家考证,陈平南山烽火台即辽代的双城烽火台);城南石佛寺(又名十方寺。原属铁岭今归沈阳)“架炮台”等等。这些地名,无言讲述着数百年前明廷对整饬边备、打造严城多么重视!西北疆域边塞有多重要!
四、风雨愁歌花树曲 梅枝俨然废楼倾
世事沧桑,兴衰无常。曾经的繁盛必有退落之时,曾经的衰败亦有兴起之机。历史就在这波涛起伏中延伸。当“十年破虏恢雄略、设逻置布百万兵”“提戈控马待高秋”的李大将军作古之际,明亡清兴。以李氏军团为军政核心,看花楼为军城标志的铁岭卫蜕掉军城、严城的外衣成为空城!
清顺治十一年(1654),清廷湖广道御史郝浴,因杵平西王吴三桂而被流徙盛京(今沈阳)。四年后携家下铁岭。在城内南门里百米处卜地筑室,颜曰“致知格物之堂”谪居讲学。晨明暮晚闲暇,郝浴时常登临城墙南门的“庆云楼”远眺。城东龙首山及山上秀峰塔、东门外“看花楼”残垣、城西北角辽金白塔,令其睹物怀古,赋诗《铁岭城》述事:一、百尺空城首自搔,青山绿水一周遭。鸟翻东北辽天尽,鱼上西南海路高。龙气已冲都护印,鸡声还乱大夫骚。几回欲雪沧桑涕,愧似新亭泛浊醪。二、故李将军此用兵,帑金十万铸严城。曾矜云鸟兼山立,不信埤堄一掌平。风雨愁歌花树曲,黄昏争泛木鱼声。销魂更是狻猊石,兀守空衙傍月明。
诗人以“百尺空城首自搔,青山绿水一周遭”开篇直抒所见:昔日繁华反盛内地、名噪一时的铁岭军城、严城,清初仅为百尺空城,供诸流人谪居。那么,何故沦为“空城”?须从1619年发生的那场明亡清兴的“铁岭战役”说起!
李成梁在世时,率兵征讨蒙古贵族,安抚女真各部战绩卓著,功勋显赫。但是,却为满洲兴起奠定了基础。明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就在93岁的李成梁终卒京师之际,努尔哈赤公开发布“七大恨”宣布向明朝开战。首先夺取铁岭东南与抚顺接壤的撫安、三岔、白家冲三座边堡;次年三月,萨尔浒之战“明军廿万鲜生还”;七月,随着开原路城失守,铁岭卫城在后金内应外攻下也很快失陷。明朝守城主将除游击王文鼎侥幸逃脱外,其余将士全部阵亡。史称“铁岭战役”。有资料记载:“军丁死亡4000余人,城乡男妇被杀掳万余人”。努尔哈赤屯兵三日,“将所获人畜论功分赏三军”,纵火焚毁了铁岭卫城标志性建筑“看花楼”。
如此大规模屠杀劫掠,使百姓或死或逃或被劫掠到异地为奴。城中居民骤然大幅减少。四十年后(1658年),当清廷原湖广道御史郝浴谪居铁岭时,战争痕迹仍然比比皆是。城垣残破,街道空旷萧条,城内外人烟稀疏……。清顺治十八年(1661),奉天府尹张尚贤给朝廷的疏报中讲述了当时盛京及周边城邑形势:河东河西(辽河),“黄沙满目,一望荒凉。”河东腹里一带“城堡虽多,皆成荒土”。独奉天、辽阳、海城三处稍成府县之规。而辽、海两处仍无城池。如盖州、凤凰城、金州不过数百人。铁岭、抚顺惟有流徙诸人,不能耕种又无生聚,只身者逃去者大半。略有家口者仅老死此地”。“河东、河西之腹地“荒城废堡败瓦颓垣。沃野千里有土无人。全无可恃,此内忧之甚者也。”
张府尹疏报披露了战火后的辽东,不仅铁岭一处沦为“空”城,其他城邑皆成“荒城废堡”;“沃野千里,有土无人”;“黄沙满目,一望荒凉”。满目“空旷”。直至康熙末年,辽北各处掘土数寸,仍现“刀镞甲胄骷髅诸物,处处皆然”。
康熙二十一年(1682)儒臣高士奇陪玄烨皇帝东巡铁岭。他在《扈从东巡日录》中记录所见:“癸巳过铁岭县,颓然一垣,仅御牛马”;清康熙三十年(1691)进士王一元笔述:“铁岭为明季极边重兵戍守。平辽伯李成梁父子威震一时。本朝兵至时,一城皆忠义也!”“辽左自山海关直至开铁,每三十里即筑一城,势如连珠……今所存皆空城且半就倾圮矣!”
五、将军死去颓雕锦,行人搔首叹秋空
看花楼 约成于明万历八年(1580)前后。李成梁李氏军团所建。是一座集官衙政务、指挥瞭望、防御守护、驻兵储藏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质的军政楼堡。清顺治六年(1649)随父左懋泰流放铁岭的左昕生等人在诗句中提到了其官衙性质:“雕栏翠幰注天涯,休沐材官唱晚衙”(《万花楼》);郝浴:“销魂更是狻猊石,兀守空衙傍月明”(《铁岭城》)。诗句中的“衙”字:“衙”者,衙府、衙门,旧时官署之称也。
看花楼,又名万花楼、李成梁花楼、铁岭花楼、花楼等。名字源自于楼堡墙壁山垒嵌的一方青石。上有天然花纹酷如梅枝。旧志记载:因“壁间嵌青石一,长丈余,宽半之,光润可玩。石纹成梅花一枝。枝干甚古,宛如画图,风格抢眼”,故名。花楼连着李氏豪宅、花园,成为铁岭卫城东门外的一组标志性建筑,赚足了文人骚客的目光。
然而,铁岭战役,后金军攻下卫城将花楼焚毁。昔日执笏登楼,号令三军、挥戈提马的将帅身影不再。空余烟火梅石,颓垣沧桑!
清代文人有很多记述战后花楼的诗句。如:
诗一:
吊古名园践绿苔,
将军死去废楼颓。
当年花草都零落,
空剩苍苍石上梅。
诗二:
玉树琼林成废垒,
雕戈锦帐亿通侯。
诗三:
露泣百花明,
残楼傍故城。
壁穿余火色,
础润无云生。
罩暗将军树,
荒传君子营。
当年问弦管,
夜月走鼯鼪。
诗四:
故李将军建此楼,
名园荒废已成坵。
孤城日落山空暮,
残壁烟凉草自秋。
明清两朝名僧、爱国诗人,广东博罗函可(剩人和尚),曾在金陵古城亲眼目睹清兵杀掠及明臣殉国。他将所见写入《再变记》,获罪。清顺治初被流放盛京。在铁岭法会讲法期间,他登上城东的抚夷门楼向远方眺望。由空旷的街巷、稀疏的行人想到名噪一时的铁岭城;由城外斑驳倾圮的花楼废堡,想到战功显赫的李氏家族的将帅;由城北名坵,满目荆棘想到战争之残酷,世事之盛衰无常……吊古怀贤,感慨万千,遂赋诗一首《题铁岭花楼》:
雕锦何年去画楼,
楼前荆棘满空秋。
行人立马一抬首,
叠笏还疑在上头。
铁岭 马阿宁 2022年11月29日
作者:马阿宁,铁岭市周恩来纪念馆原副馆长,正高研究员。
作者授权本号发布。
扩展阅读:
马阿宁:从沈阳到铁岭,郝浴流徙东北初居地之谜 | 马阿宁:辽河流域铁岭段上的西边墙与鸳鸯湖 | 沧州青县,因宋徽宗的彩虹屁得名的县 | 今日南海,为什么有一个以河北人命名的岛礁? | 1964年,山东省的临清县被一分为二 | 被3省6市瓜分,最边缘化的明清大府北宋陪都 | 北方著名古关隘——协阳关 | 90多年前,有个河北人在青海设立了7个县 | 河北的秀才团长,一生未婚,却将自己的名字长留新疆大地 |